这得讲讲我在器材上走过的弯路。它会为您省好多钱和时间的。
我2016年才拿起相机,当时是一台入门级的单反尼康套头d3000。那时对人文纪实摄影迷恋到了疯狂的地步,是马格南死忠,对所谓“决定性瞬间”也是奉为神明。言必称卡帕布列松寇德卡,除此之外眼里无他。所谓臭味相投,一丘之貉,很快身边就聚集了这样一帮影友。他们使用的器材杂七杂八各说各的好,就是玩玩。
可能是我有书法童子功,审美构图这方面没有大碍,所以2016年,我就有6张作品发表在国内某顶级地理杂志上,不是风光照,是人文纪实照片。这是一个重点,也是我摄影爱好第一个转折点。首先,人家用你的照片,并没有在乎你的器材,关键是内容。其次,我获得了和该杂志更深的合作的机会。在其后两年,担任了专题报道的领队,摄影师和撰稿人。这就更有条件接触顶尖的摄影家了。
在合作工作中,我发现自己的器材真的不太行。这个层次几乎所有人文摄影师都有莱卡,有的还不止一部。画质确实牛。我实在无法抵御诱惑,所以最终退而求其次换了富士xpro2顶配,配了三个镜头,花了两万多。莱卡我真买不起。
问题很快来了。这么贵的器材并没有产生更多经济收益。这是问题的关键。器材升级并不能保证有更多的出片量和销售量。审美和认知以及个人修养这个天花板是需要很长时间去突破的。再加上新媒体崛起,可以说,只要没有出版印刷需求,完全没有必要采购特别昂贵的设备撑门面。
为什么说撑门面呢?哈苏、莱卡不止摄影器材那么简单,它还有一种身份叫奢侈品,它是身份和档次的象征。事实上,很多莱卡哈苏使用者并没有相称的水准,你懂哈。
投入产出不成正比还有一个因素是“不可抗力”。人文纪实摄影没有市场或者没人敢发。举个栗子。18年这家杂志曾考虑推出“山西老教堂”这一专题,但我坚决推辞了。不是东西不好,也不是选题不对,我只能说是我个人的问题。大家糖水片能够稳妥交差,就别碰这些灰色地带了,根本没法展开。就别招惹义和团了,被枪毙谁也不划算。
这期间,我的审美也在变化。马格南那一套根本行不通。大家看不懂,作者不挣钱。一开始觉得很牛的亚历克斯韦伯那种复杂构图也怀疑起来,你说他拍了个啥?和中国根本不搭。到像个神经病似的。反倒是何藩、杨延康、吕楠、筱山纪信、山本昌南这种安安静静纯东方的东西更能打动我,生活上也用的着。我一不出版画册,二不参加比赛,一部手机就完全能够表达我想要表达的了。
没错,是手机。老款苹果7p。不仅能出照片卖给新媒体,还能自己创作短视频。我得富士家族已经处于团灭状态,挂到二手网站了。下面就是我用手机拍摄的人文摄影作品。修图也是免费app:snap。我的视频加编辑除了无人机,都是这台苹果7p办的。
请帮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