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古老节日,在千百年的文明传承中,已经有一些固定的风俗习惯,如杀年猪,扫尘灰,贴春联,放鞭炮,扭秧歌,祭祀,窜门,拜年等等,这些都是汉民族的主要习俗。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少数民族独有的习俗传承至今。
黎族,没缝春节到来,家家户户杀猪宰鸡吃年饭,初一初二还要举办“春节围猎”。
傣族,举办“泼水节”,庆祝一年幸福平安。
白族,举办“放高升”庆祝活动,祝愿人们生活“高升”。
壮族,举办“抛绣球”活动,追求美满爱情。
土家族,举行隆重的包括70多个动作的摆手舞蹈。
侗族,盛行一种“打侗年”(即芦笙节)的群众活动。
满族,春节期间家家户户挂旗,分红、黄、蓝、白四旗人,分别挂四种颜色的旗。
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去打水。
壮族,蒸扣肉,包粽子是必不可少的。
蒙古族,把过年叫“白节”,初一凌晨开始向长者敬辞岁酒,在向同岁敬酒。
藏族,除夕那天,人们穿着艳丽,戴着假面具,,举办隆重的“跳大神”活动,小伙子们狂欢高歌,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
彝族,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同汉族人一同过春节。
在北京过年30晚上一家人在一起吃饭放鞭炮逛庙会初一走亲访友互相问候,恭喜发财,快乐幸福
有哪些少数民族的特有习俗,在全国已流行开来?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有哪些少数民族特有的习俗,在全国流行开来?
一 旗袍。旗袍可以说是我国服装里的国粹。它设计合理,做工精细,尽显女性之美。
色彩缤纷的旗袍,是最绚丽多姿的。一个身着旗袍的美女,袅袅婷婷的走在路上,无疑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您知道吗?穿旗袍起源于满族妇女。
满族妇女穿的是上下相连的通体衣,就是旗袍的原型。
那么满族妇女为什么喜欢穿这样的衣服呢?因为这种衣服代表吉祥如意。大家在电视剧里可以看到这种衣服。特别是格格或者皇贵妃穿上很是雍容华贵。
她们当时穿的“旗袍”没有现在的合体,比较宽松。后来经过不断改革,才有了现在的旗袍。民国时期也特别流行女子穿旗袍。比如宋美龄,除了穿旗袍她还喜欢收藏旗袍。
二 子孙饽饽。满族人结婚的这天要吃子孙饽饽。子孙饽饽就是我们现在吃的饺子。
饺子形似元宝,寓意吉祥。满族人结婚吃子孙饽饽是期望子孙满堂。直到现在,我们这里人结婚还吃饺子,并且专门有人问饺子熟不熟。新郎不管饺子熟不熟都要回答:生。为的是讨个口头彩,求开枝散叶,儿女满堂。
现在,吃饺子的时候更多了。过年吃饺子,清明吃饺子,九月九吃饺子,立冬吃饺子,家人团圆吃饺子。饺子成了吉祥如意,团圆美满的象征。
我就说这么多吧。
穿旗袍——满族
吃萨其马——满族
带(作为首饰的)扳指——满族-蒙古族
坐交椅(胡床)——蒙古或突厥
打烧饼(胡饼)——突厥
涮羊肉——蒙古族
穿裤子——匈奴
踩凳子(上马踏脚)——匈奴
拉二胡(胡琴)——奚族
荡秋千——古有山戎,现代有朝鲜族,两次扩散。
格瓦斯——俄罗斯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民俗
彝族的婚恋民俗:姑娘年满16岁,父母就为她另盖一间小草楼,这就是姑娘房。姑娘单独在其中过夜,年满20岁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去姑娘房谈情说爱。他们在一起吹响蔑,对调子,互诉爱恋之情。即使同时有几对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并无拘束。一旦爱情成熟,男女双方只要征得父母同意就可以结婚,双方父母一般不会干涉儿女们的选择。
云南小凉山彝族人民结婚时,男方要备马,携带酒、布、肉、养面等礼物去迎新娘。女方村里的姑娘,可使出浑身本事向迎亲的客人泼水,捉住拼命戏乐。送亲的人全要男子,新娘至男方门前,要到太阳落山方可进门。新娘由表兄弟背进屋。这都是彝族特有的风俗。
彝族的火把节:当夜幕降临后,人们挥动火把,成群结队绕村串寨,翻山过田,互相往对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满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昼。照彝族的习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腾起一团绚丽的火花,并扬起一股香气,是表示一种美好心愿:后辈对老辈撒,是尊敬,祝福长寿;长辈对晚辈撒,是爱抚,祝愿吉利; 同辈互撒,是亲密友爱;青年男女互撒,则是恋爱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