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古老中国的传说里,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使得这个原本平凡的日子也增添了些许的浪漫情怀,赋予它不一样的意义。地处东南一隅的潮汕地区,七夕,却是虚岁十五岁的小孩成为大人的庄严时刻,在这一天,凡满虚岁十五岁的孩子会由家人为其举办成人礼,潮汕话曰“出花园”。本文会讲述出花园的过程以及探讨其中涉及的文化内涵。
正文:首先,我们要先弄清为何成人礼叫做“出花园”。
通过对一些老人家的走访,我们得知:在以前的富绅乡宦家中,都会有一个后花园,小孩未成年之时只能在花园中玩耍,保障其安全,女孩子更是三步不出闺门,只能信步于自家的后花园,等到小孩成人后才可以外出,沿袭而下的传统虽经岁月沧桑,潮汕人依旧将小孩的成人礼称为“出花园”,因此在老一辈的习俗里,出花园就包括了一个叫“跳花园墙”的礼节。只是现今有一些礼节已经简化了许多。
出花园要做什么准备工作呢?
其一,舅家准备。舅舅要给外甥/外甥女准备一套新的衣服鞋帽、皮带、新袜子等,代表孩子成人时改头换面以一个全新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有些家境富裕的还会给外甥女准备金银。在出花园那天还要准备一只肥大的公鸡送过来,寓意长大成人。其二,自家准备。在出花园之前,男孩子要理发,女孩子要挽面[1],这也是一个换形象的寓意。此外,有孩子出花园的家庭还要做“红桃粿”和“石榴花粿”,这两种皆是潮汕传统特色食品,皮是由糯米粉、面粉等相和而成,由于是喜庆的事所以要加一点潮汕俗话叫“胭脂米”的红色色素;红桃粿的馅主料是糯米饭,并加上花生、虾米、香菇等材料,鲜香可口,石榴花粿的馅则全是甜糯米饭,爽口糍甜。红桃粿是由于它的形状似平面的蟠桃,有吉祥如意的意头,石榴花粿,顾名思义,像饱满的石榴,石榴因红红火火在潮汕地区颇受欢迎。其三,亲戚朋友准备。在七夕之前,亲戚朋友们要给出花园的孩子送礼,通常是两对鸡蛋和一个红包,都有出花园的则彼此都不用。主人也要准备丰厚的回礼。这一切的礼节看似繁琐,但是最为一种文化传统依旧保留至今,更多的是对孩子的一种期盼和祝福。
仪式过程
出花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答谢“婆母”。婆母类似于床头婆婆,神职比较低下,但是在潮汕地区却是人人信奉,家家供拜,因为婆母是在小孩子出生到出花园之前的守护神,用老一辈们的说法就是“婆母娘保佑孩子健康成长”。相传婆母的由来是这样的:以前的大户人家总会雇佣乳娘来带孩子,有一位比较典型的乳娘,她对东家的孩子视如己出,尽心照顾,自己无儿无女,却将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东家和这个孩子,深受感动的东家在她百年去世之后,给她立牌位接受后代的祭拜,并尊其为“婆母”。她的事迹流传开来,于是开始有人设“婆母炉”供奉,意在希望她能保佑自己的孩子平安长大。婆母也由人变成神,世代受人香火,保留至今。在拜婆母之前,出花园者要沐浴更衣,换上新衣新鞋,色调以红色为佳。有些地方还要洗花水,花水是要集齐十二种盛开的鲜花,包括石榴花、仙草在内,洒在水里给孩子洗澡。意味着脱胎换骨,面貌全新,其隆重程度不亚于除夕之夜的“新年浴”。拜婆母一般选在子时,即初六晚23点至初七凌晨1点,供品是根据出花园者的身份不同来决定的,第一个孩子、第一个男孩和最后一个孩子(俗称“完花”)的仪式就相对隆重些,一般要备“牲礼”。牲礼有“三牲”、“五牲”之别,三牲包括鸡、猪肉、干鱿鱼(或者鸡蛋),五牲指鸡、鸭、鹅、猪肉、鱼。牲礼的准备取决于家庭经济状况,但鸡是必备的。此外还有“粿子”、“发粿[2]”、“红桃粿”、“石榴花粿”、甜薯粉丸等。全部供品要放在一个由竹篾编成的扁平状容器里,祭拜的地点是主人睡的床上。祭拜婆母的仪式相对其他祭祀活动可以说是最简单的,只需准备好供品,三柱清香,聊表对那位遥远却亲切的女性的怀念以及敬意。仪式结束后,家中的长辈要将鸡舌头拿给孩子吃,叫做“口齿伶俐”;还要让孩子象征性地咬一下鸡头,叫做“独占鳌头,出人头地”。如果是“完花”,在拜完婆母之后“婆母炉”就用不上了,家长就会找一棵茂密的竹子,将炉灰洒在竹子下,茂竹代表子孙丰隆,家族兴旺,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潮汕人的宗族观念至今依旧很强烈。
早晨就要准备宴请亲人朋友吃“早餐”了。没错,出花园请客请的是早餐,但由于菜式多种多样并且场面隆重,单是烹调都要接近到上午9点左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人是从未这么晚才吃早餐的,于是渐渐的,请早餐变成了请午餐,只是比平常午饭时间稍早,这样既不用那么早起准备(假如是早餐的话,半夜就该起来了),也符合大家的生活习惯。那天早上,亲人朋友们会早早过来帮忙,潮汕人认为,孩子长大成人了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喜事,长辈们一到,总不忘先给出花园的孩子说几句勉励的话,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靠的就是这些后生晚辈了。出花园的孩子在七夕这一天最大,是主角。他们要吃一道特殊的菜,是由猪肝、粉肠、猪心和葱、芹菜调在一起炒,这道菜有许多的含义:猪肝和粉肠是希望他们“换肠换肚”,也是如前面的买新衣、洗花水一样,有一个新的开始;猪心是希望他们“有心”,要对父母恪尽孝道,与兄弟姐妹相互扶持,对亲人朋友们有情有义;葱与“聪”谐音,是希望他们聪明,另外由于葱是上下相通的,也有告诫他们做人要通情达理之义;芹菜与“勤”谐音 就是希望他们能够勤奋向上,不辜负父母与家族长辈们的期望。宴会过后,整个仪式就结束了。
结语:七夕,出花园的孩子穿着由内到外、由上到下焕然一新的衣服,受到大家的道贺与祝福,享受着最高的礼遇,这是给他们最后一天属于孩子的无忧无虑,也是在他们的成人礼上对他们的最大尊重。这一天过后,他们就是别人眼中的大人了,不能再像儿时那样耍孩子气,而是要有责任感,有担当。父母亲给自己的孩子举办成人礼,那不是浮夸,更不是迷信,而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欣喜于自己十几年的养育,到了此时此刻孩子已长大成人,有一种内心深处的慰藉。孩子也知道,咬了鸡头,拜谢了婆母,就是告别了懵懂无知的少年时代,从此跨入了大人的行列,事事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因为身上承载了父母亲的殷殷希望,所以要更加懂事和努力,才不枉这个处处充满着寓意,时时洋溢着喜悦,点点滴滴都认真看待,一仪一式都庄严神圣的成人礼!
由这个成人礼我们也可以看出其中的文化内涵,除了父母长辈对孩子寄予的期望外,还有的就是隐藏于其中的潮汕地区的特色文化现象。众所周知,潮汕人重视血缘家族,宗亲关系。他们根据血缘远近定亲疏,一层层拓展开来,形成一个以直系亲属为中心的圈层结构,直径越大,这个家族就越强盛。潮汕人的许多活动如祭祖、筵席、丧葬等,通常都是整个家族一起参加,小的宗族更甚,因为这样可以增强家族凝聚力,提高威望。家族的强大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潮汕圈中的影响力以及个人的社会地位。一个团结的大家族,他们的财富、势力、人口具有一定的优势,作为家族的一分子,不会轻易受到欺负或者被人看不起,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家族荣誉感,让每一个潮汕人都希望自己的家族能够繁荣昌盛。如果说大家族是雄鹰,那么小的宗族就好像羽翼未丰的麻雀,他们总希望能够有所庇护,于是小家族的甲房过继到大家族的乙房,藉此成为大家族一分子的,也是屡见不鲜。当然,家族的兴衰,不仅是人口数量的问题,还有一个质量的问题。无论是在以前还是现在,假如一个家族人才辈出,在各个领域都有人有所成,特别是在读书考功名这一块尤其重要,人们会说这是“书香世家”之类的赞美之词,也会认为这是一个大的家族,至少它的前途是无可限量的。因此在现代,假如有人考上大学的话,亲人朋友们是会送两对鸡蛋和红包来庆贺的,这是一项非常正式的礼节!从潮汕成人礼的种种仪式中,例如选一棵茂竹倒婆母炉灰,出花园的孩子吃的那道特制的菜,所有长辈对年轻一辈长大成人的重视和关注,等等,都可以看出,那是希望家族未来的中坚力量能够更加出色,这个家族才会更加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