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k8凯发-凯发真人 » 习俗

千手观音什么时候开始表演?-k8凯发

2023年04月01日 19:14:455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出演的舞蹈《千手观音》在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成为最亮点的节目。2005年春晚,中国21个平均年龄21岁的聋哑演员将舞蹈演绎得惟妙惟肖,营造出层出不穷、千变万化震撼的视觉冲击力,赢得了全国观众“激动、流泪”的评价,领舞邰丽华和编导张继刚也随着这走红而家喻户晓。著名舞蹈编导家张继钢历时7年倾力创作的大型原创音画舞剧《千手观音》,集结了国内外舞台艺术领域一线艺术家,在音乐、编舞、舞美等方面进行了独辟蹊径的尝试和探索,全剧贯穿始终的鬼斧神工般的编排巧思、出神入化的肢体语言和大爱无形的感召力量,彰显出张继钢作品里标志性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

2008年北京奥运会

《千手观音》舞蹈最早公开演出是在2004年9月雅典残奥会闭幕式上,时长约8分钟。当时就引起了世界的轰动。

千手观音舞蹈含义?

《千手观音》舞蹈抒发了慈与爱,美与善的思想感情。2005年春晚,中国21个平均年龄21岁的聋哑演员将舞蹈演绎得惟妙惟肖,营造出层出不穷、千变万化震撼的视觉冲击力,赢得了全国观众“激动、流泪”的评价,领舞邰丽华和编导张继钢也随着该舞蹈的走红而家喻户晓。

著名舞蹈编导家张继钢历时7年倾力创作的大型原创音画舞剧《千手观音》,集结了国内外舞台艺术领域一线艺术家,在音乐、编舞、舞美等方面进行了独辟蹊径的尝试和探索。

经过几年的锤炼,这个舞蹈节目已经成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我的梦”专场演出的保留节目,在40余个国家的演出均引起轰动。2004年9月28日,《千手观音》作为主打节目在雅典残奥会闭幕式的8分钟演出,技惊世界。

为什么要跳千手观音这个舞蹈?

舞蹈千手观音是一个观赏价值很高的舞蹈,它通过多个舞蹈演员以及音乐的配合达到给观众一个视觉上的震撼。舞蹈的看点主要是演员之间的默契配合,稍有不慎便会破坏整个舞蹈的美感以及协调性。

千手观音由21位聋哑人表演的,她们跳这个舞表达了身残志不残,为了梦想不断努力,充分体现了生命的力量所创造的奇迹。

舞蹈千手观音观后感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彩色,点染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美丽的服装。
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们轻捷的舞步和巧妙的手法。
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面孔。
假如我是个文学家,我就要将她们那飞动的“美”表达出来。

的舞蹈者们是怎么排练的?

春晚版的“千手观音”是这样出炉的 “千手观音”先后有3个版本。2000年,应美国政府邀请,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带着《千手观音——我的梦》赴美国演出,首次对外亮相。这是第一版的“千手观音”,只有12位女演员参演,内容相对单薄,造型简单而柔美。2004年9月28日“千手观音”在雅典国际残奥会闭幕式上进行了5分54秒的演出,这次是第二版,在“千手观音”的修改中加入了9位男演员,变成21位观音。 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春晚“千手观音”穿的衣服和雅典残奥会上的衣服不同。演员们的衣服由于是丝绸缝制的,磨损特别厉害。我们重新做了观音的衣服,把雅典残奥会上穿的“中国黄”的衣服改成了明黄,裙子下摆下垂的亮片全都改用古铜透亮色,这样显得服装更凝重大气。演员的帽子加高了,观音的指甲也进行了重新设计,加上了银光亮片,每个观音手指间及手心里的眼睛增加了夜光功能,能在最暗的灯光照射下反光。 因为是“千手观音”,主要是在手上做大文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一个细微动作的调整上,大家把手回到刚开始出手的位置,喊1、2、3停后,再把手腕留停在一个刻度上,此时双手的指尖往回收,演员们靠小拇指一节一节地把手收回来,然后由大拇指一节一节地把手打开,把双手掌里的那双眼睛亮起来。顿时,我就感到眼前真的像观音睁开禅眼一样,给人极大的震撼。 体型是这样练成的 孩子们比从雅典回来的时候胖多了。备战春晚30天,演员首先应该解决体质体能问题,21名演员的手臂粗细一定要统一,如果演出的时候突然从后面伸出一条白花花的特别粗的手臂,那就非常难看了。 为了美观,我们要求胳膊粗的演员迅速减掉手臂上的肉。训练的时候,我们拿来几卷保鲜膜,把那些比较胖的手臂裹起来,这样可以加强手臂的收缩力,让手臂出汗。训练的时候,一直这样裹着,慢慢时间长了就会减细他的手臂。 对于减掉身上其他部位的多余脂肪,我们也想了不少办法,大运动量的跑步、学猴子走路、学青蛙跳、在地上打滚和极限跳步等等。 演员们来到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时,大部分人都已经错过了舞蹈专业训练的最佳年龄。为了能尽快提高他们的身体灵活性和控制能力。我们发明了“拔苗助长”式的训练方法。 “千手观音”中有很多站姿动作,演员们首先就要练习站功。我们要求每个演员都要根据自己在队形中的位置练站,站的时候,手的位置是通过一定的刻度固定的,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有次外出,我坐在车后排,一个演员站起来取东西,他一手扶着座位,一手伸到行李架上,这时,车剧烈地颠簸起来,那孩子身子一歪,我想,坏了,肯定得摔跤,而且摔得不轻。没想到,那孩子顺着车子颠簸的弧线,稳稳地站着。看到这,我忽然有了一个灵感。我就和演员们说,看到汽车中间的那个纵排了吗,咱们做个游戏,你们左手抓着座位,右手练静止,或者尽量控制和快速伸缩手位,看谁的平衡和力度掌握得最好,规则是汽车动,人不能跟车一起动,相互之间保持位置。孩子们似乎很喜欢这个游戏,颠簸让他们找到了平衡。 “千手观音”中的第21位观音,个子最高,手伸得最长,因为他是最后一个,他的动作相对比较难也是最辛苦。他每天练得最多的就是站直,两手合十上举。有一天,训练下来,我看他练得不错,用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表示鼓励。可让我意外的是,我碰到的根本不是胳膊,而是“石头”,他的胳膊已无比僵硬。 神韵是这样练成的 “千手观音”的动作刚柔相济、柔中带刚,刚的动作对9个小伙子来说比较容易,可做柔的动作就让男子汉们十分为难了。尤其是练兰花指。当初让他们练兰花指,他们怎么摆都是粗粗傻傻的,编导张继钢给他们下死命令:“必须把兰花指练得跟女孩子一样,谁练不好谁就走人!” 为了帮这些小伙子尽快找到感觉,我们让这些男孩学女孩的表情,让9个男孩找9个女孩子对练站姿、手姿、舞姿、足姿及表情,你怎么跳,我怎么跳,你是怎么笑,我就怎么笑。刚开始练习男女对视的时候,比较困难,他们很容易走神。这个时候我们就教他们控制自己,没有杂念。尽管这9个男孩子常被取笑成“东施效颦”,但就是通过这种方法,他们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有了些许女性的风韵。 有了女性的神韵,再学女性的姿态就比较容易了,女孩子们手把手地教他们兰花指的手姿,同时,女生也学会了出手力度的技巧,他们相互掌握观音的形和神韵,怎样表现慈悲的善良美、怎样才能柔手,柔开手的软度该如何把握,就这样从最简单的压手腕开始慢慢柔直到掌握。 男孩子们的灵活性显然没有女孩子好,出手的时候,他们老是犯错。当队伍排成纵队时,推出手不到位,老师看得很明显,但任凭你怎么喊,他也听不见,因为他们是聋哑人。怎么办呢,我们不能按照健全人那样训练。于是就在前面摆一台摄像机,把每次的排练都拍摄下来,一目了然。如果哪个位置出了问题,老师就在这个演员的手腕上用水彩笔画一道,几乎每一个演员都被老师画过彩笔,最多的演员被画到三四十道。 我们还有个规定,被画的道道不能擦洗,要留给大家看,一天下来,有的男孩子手上、胳膊上、甚至脸上都被画满了道道和“手表”。常犯错的男演员情绪特别低,特别自责,因为他错一次,就害得大家陪他多练一次。可大家并没有怪他,还是支支吾吾地连比带划地帮助他。 终于,经过苦练,你可以不看演员的脸,只看手,男女的手姿已区别不大了,而从侧面看男孩们的表情跟女孩也差不多了。男孩子们凭着刻苦努力,和女孩们一起演练成了浑然一体的千手观音。 整个表演过程,手一直处于变动状态。依次出手,左右半边轮换出手、前后不规则出手……21个人身体紧贴,手与手之间距离还不到1寸,但他们要在1个节拍,相当于1秒钟内完成每个动作,同时还要保证整齐、统一、漂亮地出奇不易地展示千手的神韵。 为了达到整齐划一的目的,演员必须细致到一点一滴。在排练时对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手势、甚至每一个表情都认真研磨确保准确无误。比如编导要求表演者的队形成一纵队时,后一个演员的脚趾必须顶住前一个演员的脚后跟,鼻尖顶住前一个演员的后脑勺。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其实做起来非常有难度,一般人连几分钟都坚持不下来,但是在排练厅里时常会让他们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地一动不动,只有这样严格的训练才能保证21位观音在5.6米的莲花台上站稳。 圆环形观世音的慈善造型,是我们训练中最难的动作。这个动作要求每个队员的手都在固定的位置,伸出来既不能高,也不能低,女孩的动作柔美变化,收回要整齐,刚柔相济。仅仅这样一个动作,队员们就练了上千遍。为了帮助孩子们练习这个动作,我和手语老师帮这些孩子们一起想出了很多办法。我们把每个人手的位置用尺子量好画在墙上,让孩子对着墙上的刻度练习。我们把每次排练的情景用dv拍摄下来,训练过后放出来和大家一起看。孩子们自己看自己表演,自己给自己找差距,然后大家一起讨论,一遍一遍地纠错。 张继钢导演说,做到整齐是第一个阶段,是一个初级阶段;把它做成细致,是第二个阶段;把它做成神韵,就是整个形神贯通一致得像一个风筝一样,放出去再远它都牵在一条线上,这个是高级阶段。队员们都是朝这个高级阶段努力的。 音乐的节奏是这样练成的 尽管大家都很努力,但改版后的“千手观音”排练效果却不让人满意。每次排练下来,给人的感觉就是散,没有一股向心力。单个动作做起来很漂亮,合起来也很整齐,问题很可能就在节奏的把握上,因为孩子听不到节奏,只能靠手语老师的手势。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对于健全人来说领会舞蹈音乐的内涵尚不容易,让这些听不到音乐的聋哑舞者去体会音乐的动感,谈何容易。 为了让演员感受到音乐的节奏,手语老师是关键。她们为演员传递信号,用手语告诉演员舞蹈中的一招一式。演出时,四位手语老师分别站在舞台四个角,她们成了聋哑演员的耳朵,手语传达出音乐节奏,聋哑舞者便在“节奏”中舞出神奇而曼妙的姿态。 聋人舞者有着先天的悟性,在排练舞蹈中,只一个手势就能跟他们交流。但为更准确地掌握动作,他们努力用自己特殊的方式感受音乐,让自己的身体形成一种对音乐对节奏的强制的习惯性的记忆。 有一天晚上,训练还没开始,我刚走到训练大厅的走廊里,便听到了震耳欲聋的音乐声,音乐的声音太大了,我的耳朵被震得几乎都要失真了。我感觉特别意外,因为和他们在一起,我早已习惯了无声的世界,他们常常是安静得鸦雀无声,连和他们说话我都用手语,弄出这么大的声音,肯能是他们谁不小心碰到了音乐的开关。我三步两步跑到排练厅,只见四个女孩子坐在大音箱旁,耳朵紧紧地贴着音箱,表情困惑地打着手语,看到这情景,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我什么都明白了,孩子们是想通过音箱的“振动”来感受音乐的节拍。 孩子们的举动忽然给了我灵感,我把团里摄像机拿来,架起银幕,把音响的声音放得很大,让他们趴在地板上,身体通过地板的振动感受隐约的律动。一些节奏不太完整的段落,我就一小节一小节地给他们分析,通过影像让他们慢慢感受节奏是什么。有的孩子想出了更直接的办法,音乐响的时候,他们把手和脸放在音箱上,感受节拍和鼓点。在无数次的排练之后,音乐已经融入了演员们的身体、融入了他们的血液。 有的时候我们是十分矛盾的,张导说,我如果给他们的排练加一倍的难度,那他们训练的困难就是健全人的10倍,为了达到训练效果,我们给他们排练的严厉程度,要大大地严厉于健全人。但我们又实在不忍心,因为他们听不到,我们不愿给他们哪怕是一点点的伤害。他感叹地指出:“这些演员真不容易,每天我们跟她们排练之后,每个人还要自己去练,身上真是有一股精神在感染我。他们身上有着无穷的艺术创造力,他们对于生命的渴求,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他们是特殊的艺术家、有特殊的毅力、特殊的品格和特殊的境界,所以才能创造出光芒四射的特殊的艺术。”

网站地图